利用人口普查数据,对我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:第一,少数民族总体的在业人口职业分布中,除农、林、牧、渔、水利业生产人员占比远远超过总人口和汉族外,其余各职业人口比例均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的水平。第二,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性别差异及变化趋势说明女性地位在1990~2010年间的逐步提高。第三,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比例看,少数民族脑力劳动占比低,体力劳动占比超过90%,农村体力劳动占比接近70%。第四,各少数民族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有所提高。第五,各少数民族间职业结构的族际差异显著。第六,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在业人口职业结构的主要因素。根据以上分析,我们认为近十年来,少数民族的社会排斥程度在上升。这种上升已经或正在引起一些社会问题,甚至是政治稳定问题,应引起高度关注。为此,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。其次,在公务员招考中,应提高少数民族的比例,使得其与人口比例相称。第三,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中,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工人的比例,并对超过比例的给予鼓励。











参考文献:
[1]吴忠观·人口科学辞典[K]·成都: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,1997.
[2]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,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·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[G]·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,1992
[3]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,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·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[G]·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,2002.
[4]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,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·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[G]·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,2012.
[5]郑长德:中国少数民族城镇化问题研究[R],2013年工作论文.
收稿日期:2014-03-24责任编辑:王珏